眼睛里的贅肉是什么?眼睛里的贅肉醫學上稱為翼狀胬肉。翼狀胬肉為球結膜及纖維血管組織呈翼狀侵入角膜淺層,是一種結膜組織的增殖變性引起的病變。一般認為,長期暴露于煙塵、風沙、日光下,受冷、熱刺激,結膜結締組織變性增生,肥厚的球結膜及結膜下組織由球結膜向角膜表面侵襲,其形狀酷似昆蟲的翅膀而得名。翼狀胬肉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稱之為“胬肉攀睛”,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外感、飲食、七情、勞欲等,使臟腑失調,邪熱上攻于目,血滯于眥而發病。若眼裂部位常受風沙、煙塵或陽光等刺激,可加速胬肉的滋生與發展。也有人認為翼狀胬肉與眼內直肌的節制韌帶發育過強及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
翼狀胬肉如何防治?
小而靜止性的胬肉,不影響視力者,不需。合并有沙眼或慢性結膜炎者,可應用抗生素或皮質激素眼藥水點眼,如0.3%氟哌酸眼藥水或0.5%可的松眼藥水,每日3~4次。
如果胬肉長入黑眼珠而影響視力者,應到醫院就診,進行手術。但手術后復 發率高,且復 發的胬肉進展快,常較原發者擴大,所以手術必須認真對待,術前要仔細考慮,術時務求徹 底,以減少復 發的可能性。常用的手術方式有胬肉埋藏術及胬肉切除結膜瓣移植術。為防止復 發,術后可照射β射線,噻替哌、絲裂霉素C、爭光霉素等滴眼均有一定,但應注意其副作用。進展型胬肉手術后復 發率高,術后早期應用0.5%可的松眼藥水,每日 4~6次。皮質類固醇類藥物主要用以抑制創傷部毛細血管新生和成纖維細胞的增長,減輕術后炎癥反應及肉芽組織的生成,無直接防止復 發的作用。
中醫中藥:本病辨證時,應將局部癥狀與全身證候相結合,胬肉頭尖、色赤、體厚、眵淚多者屬實;頭平、色白、體薄者為邪氣不盛,辨證有風熱、實熱與虛熱之分。上實火宜瀉,虛火宜清,同時配合外用八寶眼藥或紅眼藥粉涂在胬肉體部。如藥物無效,發展較速者,又當采用鉤割手法。
在期間,應當禁食辣椒、大蔥等刺激性食物,并應禁煙酒。翼狀胬肉的發病,與環境因素有重要的關系。預防翼狀胬肉應注意避免眼睛受風沙、煙塵、有害氣體、過度陽光及寒冷等因素的刺激,注意眼部衛生,患沙眼或慢性結膜炎應及時,同時應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規律,避免大便干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