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2年考入中山大學眼科專業研究生至今,葛堅已經從事眼病研究38年了。中山大
學中山眼科中心在他任期間,被譽為“黃金十年”,全國先進的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
室落戶中山眼科中心,榮獲全國眼科先進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中山眼
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區落成,連續7年被評為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眼科第一名。
他所領導的團隊相繼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同
時承擔國家研究項目973計劃、863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衛生部
臨床重點學科項目、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大項目等多項基金課題。同時他還身兼眾
多的社會職務:國家973項目負責人科學家、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終身名譽主任、中華
醫學會眼科分會名譽主委、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
眼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等等。葛堅的忙碌更來自于他對新技術、新方向的關注和獨到
的見解。他是各類眼科學術會議及各種醫改論壇很受歡迎的講者。
在葛堅看來,經過開放改革的洗禮,我國眼科行業發展迅猛,在臨床診斷上已和
同步,水平相當。他堅信,隨著國家對醫療事業和人民健康的重視,我國眼科將
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突破。他說:“眼科不是小專業,是關乎健康的重要學科。人
有80%到90%的外界信息靠視覺獲得,視覺是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支柱。眼科是視覺的
守護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當下全國眼科學術大會參會人數動輒上萬,歐美發
達國家亦是如此。”
美國醫生愛德華·特魯多的墓志銘上鐫刻著讓他銘記于心的三句話,實際上道出了醫
者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或許還有無奈:“有時是治好,經常去疏導,總是去安慰
(To cure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在葛堅教授看來,對于好醫生培養的標準應該是:認真傾聽,善于溝通,技術熟練,
利他主義者。一個好醫生首先要學會傾聽,學會和病人溝通,為患者著想,掌握熟練
的專業技能。對疾病的認知是無止境的,其實誰都不是手到病除的神醫。好醫生要學
會讓病人正確面對疾病,與病患共存,積極配合,提高和改善生活質量。
——本文節選《南方人物周刊》第534期